GAO YUHANG
GAO YUHANG
2024年的年底,我计划回到贵州,去完成Land系列留下来的疑问。如果从自己的回忆里找到那些熟悉、美好的片段,引导并激励我创作。那陌生的环境、没有链接的记忆,要如何给予我创作的动力,指引我去向怎样的创作方向呢?
从贵州的黔西到黔南,一路不断的行走,我的感知从最初眼见时的震撼,到深入其中后细微的体会。在溶洞里停留的时间越长,触觉、听觉也逐渐变得敏锐。巨大、奇特的溶石趋于平淡,每一滴水声,每一块溶石的触面开始变得清晰、明确。溶洞似乎在用其独有的生态环境告诉我,相信自己的触感与听觉,它们亦能指引你的下一步。那些依靠眼见定义的风景,似乎并不适用于溶洞的生态体系。
我们利用双眼去验证所创作的真实,就像溶洞里那些被人们用既有经验去框定的风景,让我们心安、理得。而自然却在黑暗中,用数万年的时间,创造了一片奇观。如果熟悉、温柔的记忆,能够给予我强烈的创作反馈的话,那陌生、冰冷的经历,又会将我带到怎样的方向?我尝试通过阶段性的创作,实时记录随着创作深入,自我思考与创作方式的变化。
初入溶洞时,那些深藏于地表之下、由水与时间书写的形态生成逻辑所带来的震撼,钟乳石滴流凝固的垂悬张力,方解石结晶集合碰撞的冲突感,石幔层积堆叠的复杂韵律。我在手捏成型的过程中,开始尝试通过泥料的可塑性与捏塑过程的随机性制作机理,来尝试体现这种形态逻辑,去从大面积的形态里捕捉些许细节,一片岩壁饱经侵蚀的表皮肌理,一个孔洞穿透物质的负空间结构,一块仿佛仍在“生长”的溶石所呈现的累积态势,最后将它们放大,成为一件作品创作的可能性。
当我在创作不断的深入过程中,除了利用模仿来寻找创作可能性之外,我开始尝试赋予这些形态以功能实用性,在保留即兴手捏的核心方式下,加入功能性的考虑,让层叠的岩壁意象转化为能够拥有承重能力的台面,让溶石轮廓分明的结构转化为陶瓷家具上必要的功能形态。作品也开始出现明确的创作方向的转移,它们出现合适的棱角,置物的台面,日常的高度,与之前的创作相互融合,形成新的可能性。
在创作的后期,我发现这些经历传递给我的信息无法再提供明确方向与能量反馈,对于溶洞这个陌生的生态,我完全是一个无知的旁观者,于是我开始尝试运用完全不受控制的方式创作。我利用差异化的环境干燥泥片,将湿润的泥片置于石块、生活用品、金属残片或未烧成的陶瓷坯体上,利用其物理属性的差异,引导泥片产生不同的干燥应力,从而出现不可控的卷曲与自然塌陷。再将这些泥片干燥到各自合适的湿度后,随机的拼组,形成一个全新的造型形态,最后让釉料附着全表面,使得每一面均为可视面,让观感产生更多可能。
当创作离开记忆、场景、物质的链接,以一种“无”的状态,去跟随创作重新体会、感受,形成新的链接,作品也许一直在尝试与你对话,“新的声音”不断的浮现。我总是在好奇,它们将去向何处。